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后端开发

以“无形之手”激发更多减排动能 全国碳市场求解多重难题

  又是一个平淡的交易日。2月2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上市协议交易量为500吨,交易量为28100.00元。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均为56.20元/吨,收盘价较前一天下跌0.18%。当天没有大宗协议。
碳价在56元左右波动,整体成交量较低,是国家碳市场非履约期临近时交易的正常状态
  自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已经运行了一年半以上。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截至2月21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以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2.31亿吨,累计成交量已达105.38亿元。目前,碳市场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运行稳定有序,交易量也满足了控制和排放企业的绩效需求,符合碳市场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的预期。但必须注意的是,活动性低、碳定价激励不足、碳数据核算困难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其发展。
  早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初,这种通过市场机制匹配供需、实现均衡价格的模式就受到了各方的高度期待。所谓碳市场,就是为碳排放设定一个价格(即碳价),把企业技术改造、绿色金融、社会消费等无形的减排成本“放在桌面上”。业内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引导稀缺碳排放资源的优化配置,压实企业减排责任,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种理想机制的顺利运行取决于激励约束机制的精致设计和系统的改进。如何更好地鼓励市场实体参与碳市场交易,发挥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碳价格是一个合理的市场平衡水平吗?国家验证了自愿减排的数量(CCER)为什么重启还没有落地?围绕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业内、学术界、金融界的多位专家学者。
整体运行平稳 履约驱动现象依然明显
  回顾全国碳市场一年多的表现,商道融绿董事长郭培元认为,关键词是稳定的。“自全国碳市场运行以来,交易和价格一直相对稳定。”他说。
  总的来说,确实如此。在履约方面,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完成。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首个履约周期达到99.5%。在市场交易方面,全国碳市场在早期稳定有序地进行交易,并在碳定价中发挥了初步作用。在制度层面,基本建立了国家碳市场运行框架,有效提高了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然而,在这种稳定下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天地一体化双碳监测与模拟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遥感中心碳中和评价体系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中和分会执行副秘书长史银虎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虽然全国碳交易相对稳定,价格相对稳定,但与预期相比,钢铁行业推迟进入市场交易,国家核实自愿减排(CCER)审批制度尚未恢复,以及缺乏统一的碳排放监测、计量、会计、验证等技术和标准的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国家碳市场的建设。
  更多专家提到了中国碳市场交易的“潮汐现象”。所谓“潮汐现象”,即国家碳市场在履约期附近的市场活动相对较高,但其他时间活动较弱。而且,在整个交易周期中,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比如观察2023年1月的数据,市场整体活跃度不高。1月份CEA上市协议交易日均成交量为1.61万吨,较2022年12月上市协议交易日均成交量为5.01万吨。
  对于这一现象,郭培源认为,主要原因是参与交易的企业都是有履约需求的企业。有些企业没有很强的履约意识和交易意识,直到履约期才寻求交易。
  然而,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扩张,流动性不足和活动性低的问题预计将大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碳市场的定位有关,即强调控制和排放属性,而不是金融属性。未来,随着参与企业的增加,特别是如果未来投资者能够参与,市场流动性将增强,潮汐现象将不那么明显。”郭培元说。
  史寅虎还预计,随着钢铁、冶金、建材等行业的进入,对碳排放配额和CCER的需求将大幅增加。

 

碳定价:如何发挥合理的激励作用
  除了性能驱动背后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外,碳定价是否合理,能否鼓励市场实体积极减碳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碳价格越高越好,但“碳价格过低会导致碳减排的硬约束不足。”
  那么,徘徊在56元左右的定价是否是一个合理的市场平衡水平呢?在这方面,郭培源表示,目前的碳价格比以往有更大的激励和约束效应,但仍不足。此外,受交易规则的限制,碳市场价格传递到社会降低成本的预期机制尚不成熟,价格信号的传输效应尚未有效形成。
  史寅虎还认为,目前全国碳市场碳价不高。“碳价过低不利于形成市场激励机制,不能吸引大量金融机构赋能实体产业。“过高的碳价会增加企业节能减排和生产工艺升级的成本,”他说。“在他看来,如何有效发挥国家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实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从政策制定端深入考虑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所所长王姚指出,中国碳市场非履约期活动较弱,碳价格较低,也受到当前碳配额总量控制和分配机制相对宽松的影响。她进一步解释说,由于配额分配模式只是“免费分配”,没有引入拍卖等有偿分配模式,减少了企业面临的配额短缺压力,也减少了企业对配额的需求,使关键排放单位产生的大部分排放不被碳配额成本覆盖。因此,与欧盟碳市场受能源供应影响明显、碳价格与天然气价格同步的现象不同,自2021年底以来,碳市场碳价格整体变化与煤炭、天然气价格变化无关,导致企业促进绿色转型,促进低碳技术应用热情不足。

 

CCER重启寻良机
  自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CCER重启的呼声几乎无穷无尽。这个自愿碳市场是强制碳市场的有益补充,可以促进市场“灵活机制”的形成,丰富产品类型,帮助合同市场和企业实现低成本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气候变化的应对。

 

为什么CCER重启还没有落地?
  制度建设不完善是关键原因。史银虎告诉记者,自2017年2月CER停止审批以来,CCER领域最大的问题是,旧方法无论从技术应用到适应行业,都不能满足新时期国家验证自愿减排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成旧方法的改进和改编。
  此外,随着低碳转型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考虑,如林业碳汇、海洋蓝碳生态碳汇是否提高可抵消碳排放配额比例;集中光伏、内陆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是否可抵消碳排放配额比例。CCER有望在主管部门正式发布新的CCER方法时正式重启。史寅虎补充道。
  浙江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陈国强提出,CCER市场前景广阔,但数据的真实性应在CCER市场重启前得到解决。“碳数据造假问题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对碳市场的声誉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他说,由于CCER涉及的项目种类繁多,需要重新制定相关的方法和配套制度,以达到严格的质量标准。同时,如何选择和管理项目审批和减排中介机构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史寅虎还认为,加强数据验证,了解“家庭背景”至关重要。

权利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属于第三方收集和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文章的评论并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QQ:189717399 进行反馈。

原文链接:https://www.icz.com/technicalinformation/blockchain/2023/05/927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请先
注意:请收藏好网址www.icz.com,防止失联!站内免费资源持续上传中…!赞助我们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