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后端开发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依托双碳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建材行业如期碳达峰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制定了加强总量控制、推进原材料替代、转换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绿色制造等5项重点任务,为建材行业实现低碳转型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对于第三方服务机构,从完善标准测量体系、建设绿色低碳产品体系、建筑材料领域碳高峰碳减排公共服务平台、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提供财务支持、第三方检验测试、认证评价机构开展建筑材料行业碳减排工作,第三方机构将以此为起点,为建筑材料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完善碳排放标准体系,为建材行业碳减排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各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都加强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的基础是找出碳排放的基础。为了满足碳排放数据的高效准确核算,各方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出了碳排放计量监测、碳排放核算验证等相关标准,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标准的覆盖范围、统一性和系统性。针对这一问题,《方案》指出,“要明确会计边界,完善建材行业碳排放会计体系。加强碳排放计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碳排放计量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碳排放限额标准,修订重点领域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行业能效水平。加强建材行业节能降碳新技术、新技术、新设备标准的制定,充分发挥测量、标准、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对行业碳高峰工作的支撑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从基本术语、碳排放计量监测、产品碳足迹、组织碳排放、项目碳减排、碳排放管理、碳排放评价、技术设备等八个方面建立标准体系。第一,在基本术语方面,定义、数据质量要求、碳标志、报告声明和信息披露标准碳排放相关术语。二是在碳排放计量监测方面,明确碳排放计量方法、计量设备设备和管理、固定源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方法、监测技术、监测设备和系统,加强对碳排放在线实时监测方法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可追溯性。第三,在产品碳足迹方面,规范建材产品碳足迹会计逻辑、会计单元等,定义资源回收产品碳排放因素,形成重点产品碳足迹跟踪系统,研究建材行业各种产品碳排放收集标准、碳排放数据分析模型,建设建材行业碳排放大数据中心。第四,在组织碳排放方面,将明确不同的组织边界,包括生产单位、企业、园区等会计模型和会计因素。第五,在项目碳减排方面,重点关注建材行业余热回收、资源综合利用、原燃料替代等能带来显著碳减排的项目,为具有碳减排效果的技术应用提供支持。第六,在碳排放管理方面,建立相关标准将为企业建立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资产管理提供指导。第七,在碳排放评价方面,将建立碳排放评价机构、产品碳足迹验证、组织碳排放验证、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验证、低碳产品评价等标准。八是在低碳技术设备方面,建立建材行业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终端治理、协同降碳等领域的标准。
促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促进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该计划指出,“将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指标纳入绿色建筑材料标准体系,加快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认证,扩大绿色建筑材料产品供应,提高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绿色建筑材料是民生消费的需要,引导建筑材料行业绿色转型,支持建筑高质量发展,是行业实施新发展理念,实施“双碳”目标的关键要素。作为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体检证、身份证、通行证,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将强烈凸显其作用。未来,将增加绿色建材产品的供应,优化和完善绿色建材标准保障体系,扩大认证实施范围,充分支持建设项目的全面应用和人们的消费需求。加强绿色建材信贷推广政策,加强政府信贷、工程信贷、行业信贷、信贷、流通信贷、社会信贷等多元联动治理机制,帮助积极调动制造商、销售商、采购商、工程单位、用户、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形成全社会生产、推广、应用绿色建材。
此外,随着双碳政策的不断推进,绿色建材与“双碳”的协调将有助于深入挖掘建材行业内生降碳和建筑行业协调降碳的贡献因素。系统研究绿色建筑材料含碳排放与高质量应用过程中含碳补偿的相关机制,有助于丰富绿色建筑材料的内涵,完善“资源属性、属性、环境属性、质量属性、双碳属性”五位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对绿色建材“双碳”目标进行定量影响评价,将有序推动绿色建材生命周期碳足迹从量化到改进的进步发展。
未来,在国家大力推进“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建材产业链将深度融合。绿色建材将成为行业共识,无论是新材料研发、建材生产制造,还是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运维,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都将发生变化。绿色建材的新发展和应用模式,兼顾质量和效率,注重科技创新和环境协调,将得到更多的认可。
对建材企业而言,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充分解读相关政策,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动性,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开发符合绿色低碳和优质发展要求的新材料,提高绿色低碳属性和质量,满足建筑业和消费者的市场应用需求。同时,要在绿色制造和节能低碳方面下功夫,降低单位产品资源能耗,降低污染物和碳排放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有效提高绿色建材的绿色水平。
对于建筑企业,其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快,也必须以绿色建筑材料为载体,因此,需要优化建筑材料绿色结构体系,不断增加绿色新材料、新产品的应用,绿色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过程中的选择,有效减少建筑固有碳排放,提高建筑生命周期绿色水平,真正打造绿色优质建筑。在提高建筑企业自身可持续竞争力的同时,也将推动上游建材供应链体系绿色升级,促进双赢发展。
建设双碳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建材行业双碳目标
该计划指出,“整合骨干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资源,建设建材重点行业碳达峰碳减排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排放会计、测试评价、技术推广等绿色服务”。2021年,国检集团参与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的“重点原材料行业碳高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建成绿色低碳技术验证评价平台、绿色低碳产品检验评价平台、中国原材料行业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原材料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双碳信息实时显示系统。平台建成将有助于建材等重点原材料行业低碳转型发展,规范技术和产品全过程,促进上下游技术合作,增强中国产业竞争力,减少中国产业量,促进原材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平台将依托专家和在线系统评价,对重点原材料行业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工艺信息化和工艺标准化,建设绿色低碳技术数据库;开发绿色低碳产品检测方法,大大降低全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建设独立、可控、高质量、权威的中国原材料行业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支持不同地区、品牌、等级产品LCA碳足迹的准确核算;形成绿色低碳技术产品的设计、验证、检验、测试和评价规范,引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低碳咨询和技术服务,帮助重点原材料行业的低碳转型和发展。通过加快工业低碳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低碳经济增长,支持实现国家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帮助中国为全球碳治理、中国计划和中国标准做出贡献。通过加快工业低碳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低碳经济增长,支持实现国家碳峰值、碳中和目标,帮助中国为全球碳治理、中国解决方案和中国标准做出贡献。具体实施将产生以下效果:
一是建设中国原材料工业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独立、可控、高质量、权威。支持不同地区、品牌和等级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LCA)准确的碳足迹会计,打破国外对LCA数据方法和工具的垄断,增强中国在碳会计方面的国际话语权。
二是发挥“去伪存真”的作用,鉴别优劣绿色低碳技术。实现绿色低碳技术评价过程的流程化和自动化,促进工业领域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以铝土矿选尾矿、赤泥、硅钙渣等氧化铝行业难以利用固体废物为原料,系统开展基于碱激发效应的低碳建筑材料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究验证,支持和验证低碳技术产品的制备和实际应用。
三是为公众提供绿色低碳技术服务和应用推广。开展企业、园区碳排放会计、低碳诊断等技术服务、产品碳足迹会计、低碳产品检验检测、识别认证、生命周期评价服务,协助企业披露低碳信息,召开双碳技术标准交流会议,推出移动终端服务号码。未来,将进一步为重点原材料行业提供排放核算、测试评价、技术推广等绿色低碳服务。
充分发挥金融活水转型的作用,帮助建材行业转型升级
该计划提到“支持机构为合格的建材企业减碳项目和技术、绿色建材消费提供融资支持”,以石膏、玻璃行业为代表的建材行业是资源依赖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和巨大的资本需求。一般来说,“绿色金融”往往是可再生能源、碳收集和利用“纯绿色”项目,但对于建材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也迫切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国际金融业也深刻认识到低碳转型过程中的融资困难,提出了“转型金融”的概念。在国际社会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上,“金融转型”为高碳产业向低碳转型提供了金融支持。广义的“转型金融”是指围绕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需求提供的一系列转型金融服务,包括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为高碳行业提供资金,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核心是推出一套可行可验证的建材行业低碳转型技术清单,辅以标准化的转型金融资金评价标准,寻求具有金融和低碳评价业务能力的专业独立第三方机构,为资金从申请到最终使用提供全过程评价,确保“刀片上使用好钢”,使转型资金实现真正的环境效益。
该计划的发布为国家实现2030年碳达峰战略目标拼写了建材行业的关键拼图,也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建材行业的相关工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国家检验集团作为国内建筑材料和建筑工程领域有影响力的检验认证机构和温室气体审批机构,将在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其行业背景和专业技术能力,配合实施计划的关键任务,帮助建筑材料行业实现总体目标,为国家碳峰目标做出贡献。

版权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属于第三方收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文章的评论并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QQ:189717399 进行反馈。

原文链接:https://www.icz.com/technicalinformation/blockchain/2023/04/835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请先
注意:请收藏好网址www.icz.com,防止失联!站内免费资源持续上传中…!赞助我们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